1月16日,旷视科技在北京举办了新战略发布会。会上,普洛斯战略顾问、隐山资本管理合伙人董中浪做了题为《被AIoT重新定义的物流行业》的演讲。
他认为,过去100年,物流行业出现了几次非常大的格局变化。但是每一次变化都与技术和基础设施有关。比如,基础设施中,运河、铁路、公路、航空等相继出现,彻底改变了物流行业的风口和领军物流企业的商业模式,并大幅度地提升了物流行业的效率。下一个阶段,可能是高铁,也有可能是AIoT,能够改变物流的模式和格局。
董中浪认为,物流为AIoT提供了许多不错的应用场景。这几年物联网的实践,让整个技术界和物流产业界都达成了共识:AIoT将重构整个物流行业。 天津物流 天津物流公司 天津货运 天津物流专线托运 天津配货站 天津货运公司 天津运输公司 天津长途搬家 天津设备运输 天津托运 天津物流服务 天津武清物流 天津武清物流公司 天津西青物流 天津西青物流公司 天津北辰物流公司 天津津南物流公司 天津宁河物流 天津汉沽物流 天津南开物流 天津河西物流公司 天津塘沽物流公司 天津宝坻物流 天津静海物流公司 天津和平物流公司 天津东丽物流公司 天津河北区物流公司 天津红桥物流公司 天津河东物流公司 天津物流电话 天津物流新闻
他提到之前看到Forbes的一篇文章。那篇文章把亚马逊、沃尔玛、ZARA等公司称作「披着零售外衣的物流公司」。在一个技术改变产业的时代,「最好的物流公司,本质上一定是科技公司,将是披着物流外衣的科技公司。如果披着物流外衣的科技公司是最好的物流公司,再往本质深究,它是一堆钞票,它是用数据或者能源驱动一堆钞票在做工,它本质上一定是最好的资产管理公司。」
最后,董中浪用一句话做结尾:「数据和AI驱动的物流资产带来运营的高效率,将彻底解构我们原有的物流产业格局。」

以下是董中浪的现场演讲,经过本人亲自修订:
技术推动物流产业进步
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对物流产业的认知。为什么这两年来大家达成一个共识:物流产业变成一个AI、机器人很重要的应用场景?过去3年,我的感触非常深。我们拜访了美国和日本以及欧洲所有的合作伙伴。我们发现所有的人,做机器的人、做AI的人、做算法的人,都在想怎么样把技术变成一个可变现的叫做「收入」的东西。
我们看到波士顿Dynamics机器人很好,会翻跟斗、开门等。无人驾驶的技术也很好,但是怎么能够规模化换成钱呢?大家突然发现,物流行业是一个相对封闭、直接和易于体现效率以及容易建立规则地方,是一个容易让好的技术变现的场景。
这个产业非常落后,产业的核心是需要不断地提升运作效率,需要很多新的技术来改造旧有的设施和设备。
基于这样的思想,让我们从应用的角度看物流产业发生了什么事。我特别喜欢把这两张图拿出来说事。
第一张图是说工具的发展让整个社会完全不一样了。人的管理能力、对世界的认知能力甚至是经济的模式和运行都和工具密切相关。当我们用脚走路时,我们只能在小村子里走,只能自给自足;当我们骑马时,边界扩大了许多,出现了商品流通,我们人类的组织方式也变成了国家;当我们乘坐轮船、飞机时,能走得更远,贸易全球化的标注。互联网出来以后,就更不一样了。所以,物流产业、人类经济发展都和工具以及技术密切相关。
第二张图是全球物流图,这张图里没有国家、国界,没有其它东西,只有物流。这张图里的白色是城配,绿色卡车运输网络,蓝色是海运、白色是飞机,是不同的路线图。

我们看到的是某一天全球贸易、全球货物的高速流动。这图就是典型全球化的标志,也是中国崛起的标识。我们可以看到全球联系有多么密切,通过物流把大家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全球物流产业非常巨大,在中国也没有几个产业是10几万亿的,而中国物流有13万亿之多,是全球最大的物流单一市场。
在这样一个单一市场里,过去百年里这个行业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每一次变化都和技术有关。
我们可以看到柯达被数字化的胶卷、影像淘汰掉。大家去看茶马古道、古运河会心生感慨,你到美国看运河两岸、公路两边,过去依托运河持续了相当长得时间的繁荣,但是当铁路出现以后,颠覆了运河系统。现在也衰败了!而新的依托航空物流的枢纽中心和物流产业集群正在繁荣中,这反映了整个物流产业的发展脉搏。
值得一提的是,每一次模式转变和峰值年差异非常大。我们可以看到1900年依托铁路的物流企业是最牛的企业,为铁路服务的货场、专线或者揽货系统企业也是那个时代最牛的企业。后来公路起来了。我们可以看到1946年时铁路降到了底,公路开始了时效服务,最牛的企业是地面公路运输企业;然后飞机发明出来了,出现了Fedex这样的依托航空运输的企业领导了物流产业。我们可以看到技术以及基础设施在推动整个产业的进步。下一个颠覆者是谁?我们也不知道,有可能是磁悬浮,有可能是ElonMusk的地下真空运输系统,但我觉得更也有可能是AIoT。
权力转移
这张图是中国的物流业生态图。物流产业随着服务客户Power在转移,我们把物流产业分成几层:

第一层,物流业者,是像宝供这样的所谓提供解决方案的企业,他们根据服务的垂直行业去累积经验和know-how,物流业者主要是提供解决方案的人(第三方物流),他们被行业切分。
第二层,是基础物流服务业者,其实像顺丰、德邦等也是这类企业。它们也是根据时效性、产品标准化被需求切分,是真正做基础服务的人,这里面包括了专线、城配等。
第三层,是提供信息系统服务的企业,例如wms、TMS以及wcs等的人。
第四层,生态服务,这里面也包括了像我这样的投资人。
第五层,是基础设施和基础装备的提供商。
当然外部的政府机构也构成了生态的一部分。
过去几年,由于行业驱动要素的改变,行业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总体可被归纳为两个趋势:
一,从右开始向左。第一层的Power从在中国等于是花了30年的时间从左边逐渐转到右边。过去是制造驱动、渠道驱动,现在变成消费者驱动。具体来讲,消费者驱动指的是电商把消费者的Power转移到自己的身上,然后最近几年最后边的电商业者挟持着消费者的power,开始思考重构整个产业链和价值链。右边的东西逐渐开始往左移动,应用自己的一套理论,比如S2B2C或者B2B去解构、重构整个价值体系,逆袭过去由品牌商和分销商垄断的世界。这也体现在IT基础方面,一些大型供应链平台和云端系统开始消解过去的独立WMS或者TMS。
二,从下往上走,比如过去概念中的基础物流服务商(顺丰)开始向综合的物流服务商发展。一些轻资产的技术服务商比如G7,也开始提供重资产的运营服务。过去单纯的做基础资产服务的业者比如普洛斯,也在技术上构建实体运作的服务能力,他们开始在上面搭建金融、信息服务的能力,用生态的方式搭建终端消费者、客户的服务能力。

总体来讲是往上走的。200年来,消费者的需求切分了整个物流产业,把它切成一个个豆腐块以提高运营效率。大家去看物流企业,其实非常简单,背后的基本逻辑是每一票多重,如果这一票是一公斤以下,可能就是快递;如果是100公斤、200公斤以上就是快运,再往上是整车。
所以,用票本质是说每一票的件数、重量越低,越容易做到标准化、高效率,做到时效性高、稳定性强。单票的货越大,越需要所谓的客户化定制,其竞争越激烈,而越是个性化的服务,越没有定价权。货越小、企业越大。所以永远都是卖桑塔纳的都是富翁,卖宝马的可能是穷小子。在物流行业,这种现象也是特别明显的。
我们用消费者需求将行业切成了一份份,细分行业。我们可以看到,C端、小B端、大B端,形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快递、快运、专线、落地配和三方合约物流等细分行业,其实,大家说起物流,都觉得物流企业都是一样的企业,但是细究下去,区别真的非常大。

在这个象限图里,我们可以看到有一些企业一定会很长得越大的。比如说我们把这些物流企业放上图中,你会看到左下角的企业,一定会在未来长得很大。因为左下角企业具有定价权,能低成本复制,所以能长出大企业。无论怎么样,右上角上是不可能长出具有定价权,和标准化操作效率的大企业的,个性化和行业周期会让他不可能长大,全世界也是这样。
这个归类是因为它的个性化,因为它没有定价权,因为它的服务都是个性化的。没法标准化,是没法提升效率的。但是,今天,新技术比如AI、机器人的到来,看似个性化的服务都可以被标准化。两边的供应链的经理,有可能是两个机器人在对话一段由标准细分组成的个性要求,无论多么个性化的需求,在具体的运作,无非是在机器人的运作程序上多一段代码、产生一个不同的动作和流程而已。

我们看到物流管理的概念也随着整个权利的转移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其战略性不断提高。最初,我们说的物流是制造车间里的物料管理,怎么把物料管好,怎么把生产线运筹做好,让产线效率能够发挥出来。随着时间的推演,物流的含义在发生变化。物流穿出了车间围墙,变成了整个工厂的物料管理和调度。其中包括物料采购、成品的运输等。比如改革开放刚刚开始的那个时候,生产出来的产品无法运出去,物流的重点是分销管理。
所以我们也看到,物流从最早的物料管理到物品分销,再到企业物流,也叫现代物流,然后到供应链。简单来讲,它是一个推拉的过程,不断地从制造端往消费端进行。这其中,不同的领导企业产生了革命性的哲学理论和实践,比如丰田创造的JIT、宝洁和沃尔玛创造的联合预测和协同补货CPFR等。现在轮到前端的电子商务来创造新的理论。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权利在转移,最早物流提出革命性思想都是在制造业里面。我做咨询的时候,我最先服务的客户是海尔、美的、大众,后来变成了苏宁、国美等渠道商,再然后是电商,比如阿里巴巴、京东等。这一波B2B的趋势,无论你怎么称呼它们,叫它们C2B2B,S2B2C、M2C、C2M、B2B。这背后是权利的转移,价值链或生态链的重构。而物流在其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伴随着每一次权利的转移,从制造到渠道到消费者终端的电商,中国出现了非常多的细分门类里的大型的物流企业。
天地两张网
今天,来谈生态,整体上供应链是这样的结构。它的发展也是这样,第三方物流、包裹、B2C、最后一公里、众包物流、及时物流、共享物流,所有的创新型商业模式都慢慢出现,所以出现了美团外卖等一系列的超级物种公司,其本质是网格化的新型物流企业。

整体上来看,整个物流产业最核心的生产要素有以下几个:
以货为中心。围绕着货,有一张天网,一张地网。天网是信息流、金流。因为物流天然是跟交易关联在一起,所以有交易就有金融。这个天网是轻的;下面是重的地网,比如空间,就是仓库,提供一个增值服务的空间。你需要装备,需要人,它们构成了下面的地网,这样的几个要素就变成了一个所谓轻重、虚实相依的物流体系。在中国,由于市场庞大,每一个要素都是一个不得了的天文数字。
你可以看到货是个不得了的数值,250万亿的社会物流总额,是GDP的四倍,有500亿个包裹、还在每年高速增长,4500万从业人员、2000万台卡车、9亿平方米的仓库。这样的一个体量,构成了巨大的场景。
现在,由于物联网黑科技的出现,它们的排列组合都变了,就是用科技这把刀在横切产业,将原来被需求竖切的物流细分豆腐块横切了,切成了作业场景和新的基础设施。

我们认知到未来这个模型会从以货为中心的天网地网模型,转成了两个三角形,一个正三角形是新基础设施,里面的人、空间、装备这三个要素在新的AI+物联网的技术支持下,会发生非常大的革命性变革,人也会变成装备,会变成机器人。空间、设备会变成智慧资产。但是两个新的要素会加进来,一个是数据,一个是能源,这两个要素驱动了被AIOT异化的「人、空间和设备」,变成了新的智慧基础设施。
核心技术和基础设施,需要特定的应用场景,这个场景就是拥有货的这些运营商或者物流业者。场景与技术的结合点是信息,新基础设施与技术和场景的结合点是信息和金融,这个结构的改变对物流产业的未来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从条形码、二维码、RFID开始,许多底层技术现已大量应用在物流行业中。大家仔细观察可以看到,这些技术每次都提升了行业效率。现在的机器人、物联网以及各种优化算法在物流产业中应用越来越多,这些应用提升了物流产业效率且从应用中体现了技术的自身价值。
这一系列的新技术,在物流产业里都需要很好的场景才能产生应用价值。以普洛斯为例,作为全球最大的物流地产,我们拥有将近7、8万平方米的仓库。仓库需要技术提升资产效率。可能许多人不知道,氢燃料电池最早的应用是在仓库的叉车上,而不是在卡车上。现在,许多创新模式也已出现。例如Nikola Motor 的氢燃料车是按吨公里出租,作为资产来创造价值。
我记得福布斯杂志有一篇文章把亚马逊、沃尔玛、ZARA等公司称作披着零售外衣的物流公司。而究其本质,最好的物流公司本质上一定是好的科技公司。披着物流外衣的科技公司,是最好的物流公司。再往本质深究,它是一堆钞票,它是用数据和能源驱动的一堆钞票在做工,所以披着物流外衣的科技公司,它一定是最好的资产管理公司。
物流行业里的智能机器人,未来一定是最适合资产证券化的,是零安装、零处置,有资产属性的。最后,一句话总结,数据和AI驱动的物流资产带来运营的高效率,将彻底解构我们原有的物流产业格局。谢谢大家
|